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藺草文化館位於苗栗縣苑裡鎮,座落於苑裡農會山腳辦事處旁,原本是一座舊糧倉,後來經過地方的爭取,改建成為一座藺草文物館,以藺草生態及編織文化為主題,其他還設置了藺草體驗區、帽蓆文化區、農村文物、DIY教室、簡報區、戶外活動區等,總面積約330平方公尺 。


 


在過去,在苑裡地區許多的田裡種的作物不是稻子,而是一種三角草莖,高有五尺的藺草,這種草的外觀與長在許多濱海沿岸的鹹草很像,只在於其開花部位的不同,但它卻是過去歲月中帶給許多苑裡人生計與回憶的重要植物。


藺草是一種屬於莎草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別名茳肚或蓆草,俗稱大甲藺、苑裡藺。藺草的莖成三角形中空,葉山退化,高度約12公尺 ,隨著生長季節的不同,高度或有變化。由於形態呈三角形,古名稱為「三角莖」。花叢的形狀略似松果,呈橢圓形或圓錐狀,剛結果時為綠色,待漸漸轉成淡褐色,即表示已成熟,可以收割了。苑裡藺草栽種在水田中,乍看之下會誤以為是稻禾,每年23期的收穫,因氣候或播種的時間而異。播種時間約在農曆12月左右,若提前則可收三期。從種植到生產的過程,大約可分為「選苖」「耕田」「插秧」「定期施肥」「3個月成長期」「收割」「曝曬乾燥」「收成」「整理」「加工」而成為可進行編織的材料。


藺草程三角形


鹹草程扁平狀


在藺草文化館庭園有一座 洪鴦 女士的塑像,傳說洪鴦這名農婦,編織草蓆,手藝極為精巧,在地方上頗富名聲,他自創編草帽,是因年幼的兒子生頭瘡,為了防蒼蠅叮擾和太陽曝曬,而用藺草試編帽子。在這充滿愛的傳說,便開始了藺草帽的產業。





藺草編織雖然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沒落,然而直到今天,在苑裡仍舊可以看到婦女群聚編織蓆帽的景象,而藺草文化館也時有婦女在現場示範編織作業,館內並設有DIY教學,希望透過技藝教育達到技藝推廣、傳承。


而為因應消費需求與習慣的改變,藺草編織物也變得多元,包括拖鞋、手提包、肩背包、名片夾、手機袋等種類繁多,館內有多樣展售品可供選擇。



















文化管裏也有展示阿嬤的灶腳和紅眠床,帶你重溫過去的懷舊幽靜世界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